校友风采

校友风采

所在位置: 首页 > 校友风采 > 正文

编者按:通往云端的路,只亲吻攀登者的足迹。36年弹指一挥间,刘喜林走过的人生之路留下了一连串闪光的足迹,这是对他工作的认可,更是鞭策他不断前进的动力。

 

2015年,在银川市人大会议发言

刘喜林,1956年10月出生,1982年1月毕业于原宁夏大学物理系。现任银川景博学校校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2009年先后荣获全国“百名德育科研专家”、全国语言文字先进工作者、全国科教先进校长、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优秀科研校长”等称号。被自治区教育厅确定为自治区教师继续教育专家组成员。被宁夏大学教育学院聘为教育论专业硕士生客座教授。

亭亭如盖的树木,藏着他的深情

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恢复高考后,宁夏大学迎来了第一批从田间地头参加高考的学生,刘喜林就是其中之一。

1956年10月,刘喜林在宁夏石嘴山出生,在他两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由父亲一个人养育他和两个姐姐。“文革”开始,他们全家从城里被迫迁到农村,遭受了很多苦难,而父亲一直坚持供他们读书。

1974年,刘喜林高中毕业,被分配到陶乐县下乡劳动四年。因为踏实肯干,不久后他就当上了生产队队长。当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他心中希望的火焰被重新点燃。为了进入梦寐以求的大学,这一年,他千方百计借阅资料,深夜复习,刻苦备战高考。凭借顽强的毅力和扎实的基础,刘喜林顺利考上了宁夏大学物理系。

刘喜林所在的班级,有年近30的老三届,经历过上山下乡,他们大都已经成家,拖儿带女,也有十六七岁刚刚毕业的高中生,年龄相差很大。因为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于他们而言,学习的困难很大。然而,正是因为经历过那段失去学习的岁月,他们格外珍惜读书求学的机会,学习热情高涨。当时谢英、张德澂、张奎、庄翠清等老教授严谨治学,认真负责,用渊博的学识滋润着刘喜林求知若渴的心。

严谨的师风,淳朴的学风,深深地影响着刘喜林。时至今日,刘喜林的眼前总会浮现出当年《热力学统计物理》老师张奎在讲台上不停板书的姿势,他常常一节课就要书写三四块黑板。物理系主任张德瀓教授平易近人,经常深入学生的家庭,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当年的老师在学习和生活上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休息时间,晚自习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这些令刘喜林终生难忘。

刚入学的七七级,正赶上了自治区成立20周年,自治区党委要求宁夏大学成立学生干部会,品学兼优的刘喜林被选拔为学生干部,参加了青年学生仪仗队进行训练。他们参加了在银川南门广场举行的自治区成立20周年的庆祝大会,接受了中央代表团的检阅。为此,他深感自豪与荣幸,此后更加发奋学习。

当时宁夏大学正处于建设时期,物资匮乏。学校院内简陋的家属房也是临时学生公寓,刘喜林和20多个同学挤在一个宿舍里,条件虽然艰苦,但丝毫不影响他们刻苦学习的热情。四年里,他们坚持出早操,上晚自习,惜时如金。他们参与了教学楼的修建,在校园里栽下一株株杨树、柳树……时光荏苒,当年意气风发的青年已经变成了花甲老人,他曾经种下的树木早已亭亭如盖,寄予着他对母校最深切的感念。

银川市校长培训班上课

用爱和耐心浇灌每一棵“桃树”

大学还没毕业,刘喜林的父亲也因病去世了,至亲的一一离开并未压垮意志坚强的刘喜林,悲痛过后他藏起眼泪发奋拼搏。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宁夏石嘴山矿务局一中教书。当时已经放了寒假,他到学校报到,学校安排他接高三复读班的物理课。他当时脑袋“嗡”的一声,回到家后就把当时书店里能买到的高考物理复习资料全部认真研读,整整一个寒假他都埋头在家备课。临近开学,经过较为充分的准备,他对自己有了信心。但是,开学第一天,当他站到讲台上面对60多个和自己年龄相当的学生,却紧张得连话也说不出来。一节课下来,他浑身都湿透了。

此后,他开始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虚心求教。坚持每天听课研究教学方法,课余时间和学生真诚交流,认真改进,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一个学期下来,他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有了极大提高,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复读班的学生在那年高考取得了优异成绩,学校领导十分满意,又安排他教高一重点班的课。这是刘喜林教育事业的良好开始。

灵魂深处的爱和执着,让刘喜林坚守在教育岗位已36年。这些年,他带过普通班、重点班、尖子班。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年级的学生,他因材施教,尊重和关心每一位学生,用爱心和耐心引领他们成长成才。担任班主任后,他更加全身心投入工作之中,他对教学认真负责,精益求精,始终用“心”做工作。高中物理难教也难学,他就深入学生,研究教学方法,内化教材;在上课时,旁征博引,列举大量生活实例;学习时,他教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理清重点难点,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解释抽象复杂的理论。他深入浅出,减少了学生对学习物理的恐惧,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他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探索发现、思考解决问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只有和学生在一起,教学之树才能常青,才能找到根基。”刘喜林一脸慈爱。本着干一行爱一行的理念,他一边教学一边总结经验,先后撰写了40多篇论文,为现代师范教育提供了指导。

他深知学习外语的重要性,每天早上,他借来学校的收音机,给学生放英语磁带,训练听力。想尽办法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学工作虽然辛苦,时常遇到调皮捣蛋的孩子,但是当孩子们一天天地成长成熟,被自己感化,他就非常欣慰。在他看来,教师是一份良心活,他也始终坚守着那份责任和担当,无愧于心。

当时有一个男孩,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顽劣叛逆,脾气暴躁。在家和父亲闹矛盾后,掀桌子、砸东西,半夜又离家出走,刘喜林当即想办法把他找回来安顿在自己家,吃住、学习全权负责,经过反复教育,学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向父亲赔礼道歉。在刘喜林的长期关心照顾下,这个男孩开始认真读书,后来考上了大学,现在也在从事自己喜欢的教师工作。

每年高考填报志愿时,学生们都把他家围得水泄不通,他热心地帮助每一位学生估算分数,了解院校情况,制定职业规划,选择最佳志愿。他带的每一届毕业生在学校同年级里物理单科成绩都是最高的,考入大学的人数也最多。

考察美国中学

多年来,他每天早出晚归,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有时还要面对家长的刁难,但是他很有爱心和耐心。“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作为老师要对这份工作有足够的理解和艰辛的认识,长期坚持才能取得成效。”这是刘喜林坚持的教育理念。

如今,他已经桃李满天下,在银川,他的学生有进入宁夏高校和企业工作的,有的成为了教育领域的领导、高级技工、全国劳动模范等。他不要求自己的学生多么杰出,只要看到他们走上工作岗位,不断学习和成长,他就心满意足,很有成就感。

从老师到校长,他认真走好每一步

人的一生,不会永远的一帆风顺。教育工作又是一项很辛苦的工作,看着周围很多人因为工作的不顺选择离开这个行业,刘喜林也曾想放弃过,但最后他都坚持了下来。他觉得,作为老师一定要有爱心,如果对教育工作没有足够的理解和对老师这项工作的艰辛的认识,那么真的可能坚持不下去。

刘喜林第一次担任校长是在银川六中,他接手六中校长时,六中当时只是一所普通的完全中学,由于学校优秀教师流失,学校教学质量不高,新城区学生大量流入老城上学。但刘喜林在六中任职的四年中,早出晚归,使得六中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最终由低谷上升起来。

后来高校扩招,银川师范改制为高中。但作为一所由中专院校改制而来的高中,很多人都不愿意来,刘喜林来到这所学校后,一待就是近八年。刘喜林决定发挥师范艺术教育的优势,配置相应教学资源,大力引进优秀教师,培育音体美艺术特长生,让一大批中考成绩不理想,但具有艺术特长的孩子步入大学殿堂,升学率高达80%以上。

2010年,刘喜林被调到教学质量日益滑坡的银川唐徕回中担任校长,再一次扮演“救火队长”的角色。到任后,他全面了解学校办学中的困惑和问题,化解矛盾,关心帮助教职工,发挥教师工作的积极性。经过3年的努力,学校各方面有了很大起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临近退休,他又被调到银川二中,当时银川一中各方面优势凸显。在刘喜林调任二中校长之后的四年里,他把教师的状态逐渐调整了过来,最终二中情况得到扭转,并在四年里拿到三次全区高考状元,重点大学上线率也得到明显的提升,再次把学校带入巅峰。

“作为校长每到一个学校工作,你首先要了解这个学校的文化,把握学校发展的问题和瓶颈,你不是要改变这个学校的老师,改变这个学校的文化,而是要融入这个学校的文化,融入以后你再来试试你改革的措施。”刘喜林如是说道。

刘喜林先后辗转七所学校,在谈到提升教育质量时,他说:“在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办学困难、不同的办学方法,因为学校的整体发展都不一样。”比如当时的六中是因为摊上官司导致人心涣散,而且生源又不好,于是刘喜林选择主抓初中,因为初中质量稳定了,高中升上来才能稳定;而对于老师就要制定教育计划和发展目标,这样就把老师的心稳定下来了。而至于因为评职称或者学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刘喜林都有自己独到的解决办法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一步步把学校教育质量提升起来。  

“我的办学理念就是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让学校的教师能够感受到教师职业的尊严,能够体面地生活,安心地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这才是办好一所学校的关键。我要尽最大的努力让学校给学生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适合的一切条件。”刘喜林深情地讲道。

“少说空话,多做实事。”这是刘喜林的座右铭。每到一处新的岗位,他都能扑下身子,亲力亲为,调动和激发教师的最大潜力,用自己无私的人格,不辱使命,提升教学质量,交给学生、家长和社会一份份满意的答卷。

教育是爱的事业,必须要有爱心

2017年1月,刘喜林光荣退休,但他没舍得离开校园,担任了银川景博学校校长。目前,景博学校拥有小学和初中,正在筹建高中,计划设立完整的12年全学段教育体系。刘喜林聘请华东师范大学的教育专家为景博学校制定了六年的发展规划和教师考核评价的体系。他提出,景博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优秀人才;建章立制,规范办学;开发课程,“在保证国家课程基础上,培养出不一样的男孩和不一样的女孩”。

“一所好学校就应该有书声、歌声和笑声。我想,我心目当中的景博就是这样的学校。”在刘喜林眼中,一所好学校,就是要让孩子能感受到快乐,获得成就感。只有这样,他们的个性和特长才能充分展示出来。其次,管理要严谨,教风要正,学风要浓。一所好的学校还应该有好的校园环境、设施设备、办学条件和文化氛围。景博学校教学、生活设施非常完善,倡导“阳光、健康、幸福、绽放”的校园文化,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在求知中收获幸福和自由。每天清晨,当刘喜林走进校门的那一刻,校园里散发的浓郁书香、孩子们脸上灿烂的笑容、老师们饱满的精气神……处处让他感受到温暖和幸福,从事了一辈子的教育工作,而景博学校,满足了他对一所好学校的所有期盼。

为了让学校成为一所更优秀的民办学校,景博启动“名师培养计划”。刘喜林说,景博将培养更多“名师”和“骨干教师”,其中包括景博名师、凤城名师、塞上名师等。同时,学校还通过公开课、专家报告会等形式,让教师队伍得到不断提高、优化,成为学生喜欢的好老师。“总之,能给孩子温暖的老师就是好老师。”刘喜林坦言。

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

从零开始,不熟悉教育行业,直到逐渐适应它,做到优秀。这是刘喜林走向成功的过程。“勤奋是人生宝贵的财富,成功需要不懈的努力;认真做事,低调做人。”这是他的教育感言。对于教育事业,他有着自己独特全面的理解。教育是爱的事业,必须要有爱心,有了爱心就能包容孩子成长中出现的过错,就能用心寻找最佳教育策略;面对五彩缤纷的世界,孩子的成长肯定不会一帆风顺,会遇到种种曲折。所以,教育需要有耐心,要坚守,也要耐得住寂寞和平凡。

历史的车轮辗转过了40个春秋,看到母校的教学环境、教学质量、科研能力以及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都大幅度提升,刘喜林倍感自豪。他在宁夏的基础教育战线耕耘了36年,始终认为自己今天所取得的成绩都得益于于母校的培养和教育。他衷心希望母校在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研究上投入更多的精力,让每一位走出母校的师范生不仅仅在基础理论上学业扎实,更要学会做人、为人师表,修炼好自己的师德。他希望母校毕业的每一个师范生,都能够成为宁夏教育的中坚力量。

“期盼母校的教学质量、科研能力以及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综合办学实力越来越强,适应宁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求,为宁夏经济腾飞,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早日成为西部一流、全国著名的大学。”刘喜林对母校满怀希望。

刘喜林校友祝福视频

 

上一篇:他用大半生和枸杞较真,只为一粒好枸杞 ——1986级郝向峰校友访谈

下一篇:心有千千结 三尺讲台育桃李——1986级硕士史清华校友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