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塞上二十年,张卫国在母校宁夏大学砥砺磨炼,成就一身本领。金凤展翅,在华南的沃土里,他于科研学术中挥汗如雨,在三尺讲台上结喜人硕果。最终,俯身学术,用心教育的张卫国获赞誉无数。
张卫国,1963年12月生,1983年毕业于原宁夏大学数学系,1987年至2004年任教于宁夏大学数学与电算工程系、西部发展研究中心,现为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年授聘珠江学者特聘教授;2013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并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
砥砺塞上,二十年磨一剑
“用三个词总结母校对我的影响,那就是奋斗的精神,踏实的作风,乐观的态度”。谈及母校宁夏大学对自己的影响,张卫国如是说。
1979年,未满16岁的张卫国走进了宁夏大学数学系,成为同窗之中少数还未成年的学生。因为年龄小,所以既活跃又爱玩,经常打排球踢足球。同班的、不同班的、同系的、不同系的,只要是在宁大球场上举行的比赛,总会发现张卫国的身影。积极参与各项运动的张卫国,在学业上同样保持着饱满的热情,迄今他还清楚记得系里很多老师上课时的情景,特别是像黄涵、关志儒、邓远能等老师的课,印象就更加深刻了。因为他们不仅知识渊博、教学认真,而且对学生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尤其可贵的是极善调动听课人的情绪,并使之产生不竭的追逐求索知识的兴趣。甚至,张卫国萌生走入高校教学与科学研究道路的想法,也是因在校时拜读邓远能老师荐读的有关“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方面书籍时产生的。
1983年,张卫国本科毕业,并顺利进入宁夏师范学院工作。对于张卫国而言,回到家乡工作,物质生活会优渥很多,但在继续推进个人科研道路方面,势必会受到阻塞。所以,张卫国才由母校的大门出发,登上了南向山区的班车,誓要在自己选择的路上坚持走下去。当然,理想的可贵,往往就是因为在追寻和坚守的路上充斥着荆棘、挫折,甚至是沮丧。山区条件艰苦,加上思乡之苦,令张卫国迄今难忘,他说那种经历绝对是对意志力的重大考验。
宝剑锋自磨砺出,困难面前咬紧牙关,加之更多投入,我们总会收获一个更好的自己。“现在所经历的艰难困苦都不比那个时候,那时虽苦却有不小的收获。在那段时间里,我一门心思都放在了学习上,要教授他人,就必须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深入思考,有些原来在大学里都没有很好掌握的知识那时学好了。”张卫国回忆道。
1987年,在与母校阔别四年之后,张卫国再次走进了宁夏大学(银川师专)。不同的是,这一次他已经褪去了学生的青涩,以老师的身份走进曾经熟悉的教室,站上讲台播撒学识,这一站就站了整整十七年。这期间,他攻读了硕士与博士文凭,而且由于科研成果突出,1995年被破格评为副教授,1998年又被破格评为教授,还走上了数学与电算工程系、西部发展研究中心的领导岗位,可谓在母校奉献了他的整个青年时期。谈及这一时段的任教经历,张卫国无怨无悔。那时候,因为改革开放的大力推进和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对许多大学老师而言,高校薪资已经不再有吸引力,下海从商成为此时最热最火的事情。身边人来人往,面对这种情况,张卫国始终巍然不动,心中不起涟漪,他知道大学才是自己的舞台,科研才是自己的道路,学术才是自己的归宿,至于其他,无需羡慕。2004年7月,二十年塞上磨一剑的张卫国,因为他那破囊而出的学识风姿打动了华南理工大学,带着母校深深地祝福离去,自此金凤展翅,华南更攀高。
金凤展翅,华南更攀高
站在祖国经济发展的最前沿,探手入囊尽取所学,于金融工程、风险管理、证券市场及决策科学等领域大展所长,是张卫国奔赴华南的初心。通过国内外公开竞聘,如愿担任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副院长,主持行政工作一年以后,张卫国决定还是追随初心。于是,为了集中精力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张卫国毅然辞去了人人艳羡的领导职务,转而奔赴教学与科研岗位。这在其他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事情,但是张卫国却因为回到了熟悉的岗位,从事更加擅长的学术研究而甘之如饴。
兼顾投资组合、金融衍生产品定价、投资风险管理、金融市场理论及在线决策方法等诸多交叉学科前沿科学问题的研究,需要同时具备数学、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统计学、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等多学科理论知识、研究方法及计算技术。在母校就读时,张卫国打下了坚实的数学基础;攻读硕士研究生,他将研究方向进一步细化为经济数学;博士与博士后研究工作,张卫国选择在金融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的方向继续深耕细作。此外,1994年他便开始进行投资组合理论研究,成为我国较早接触该领域的学者之一。其后,他的研究精力更加旺盛,研究工作扩展至包括但不限于金融市场发展、风险预警控制、金融衍生品定价、套期保值及在线决策等许多新领域。另外,伴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的不断推进,以及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系统性风险的破坏性和联动性越来越明显,单个或局部的金融风险极易演变成全局的系统性风险。所以,金融安全不仅关系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也事关国家与社会的安全和稳定。有鉴于此,张卫国于2011年作为首席专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用了四年时间,于2015年完成了《金融复杂系统的演化与控制研究》研究成果,入选2016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该成果专门针对金融系统的复杂性、演化机理与风险控制等核心问题,应用系统科学、复杂性科学、金融学、经济学、行为科学、统计学及计算机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结合我国金融市场实际,通过分析、建模、优化、仿真、预测、决策和控制等理论和实证研究,形成了一整套金融复杂系统演化与控制的理论、方法与技术,达到了监控、预警与控制金融风险及防范金融危机的目的。他的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实现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突破,还为国家在金融经济等相关领域筑起了坚固的理论高堤,从源头防患未然。
立足前沿,并全心投入在国家最需要的理论阵地,令张卫国渐渐开始斩获一项又一项的殊荣美誉,实现了华南地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该人才项目“零”的突破,而后在2010年授聘珠江学者特聘教授,2013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并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对于这些来之不易的成就与荣誉,张卫国并不居功,他表示所有种种都离不开学校这一平台,以及在他身后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与支持。当然,成就与荣誉并非就此止步,张卫国表示自己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还要继续深入钻研下去,争取在领域内做出“专、精、尖”。
三尺讲台,结喜人硕果
谈及教书育人,时至今日张卫国仍确信自己得益母校良多。张卫国认为,自己始终坚持勤奋育人、言传身教、豁达待人的教育理念,就是来源于当年宁夏大学老一辈教师们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他在这许多年的从教经历中,也渐渐摸索出许多培养学生的心得体会,并付诸日常教学,尤其是研究生的培育过程中。他说:“主要掌握这几个方面,第一是了解学生的想法,还有他的读书目标;第二是我们在培养的过程中加强道德品质和科学素养的引导;第三是加强对理论基础、专业素养的提高;第四是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张卫国认为,在整个培养过程中,老师要身教重过言教,要鼓励重于责备。实际上科学研究会遇到很多困难,学生不能一下子达到你的要求,要多鼓励。另外要因材施教,每个人都是有差异的,要让学生有自信。相信付出终有回报!
说到学生对自己的观感与印象时,张卫国认为自己在学生们的眼中,因为要求严格的缘故,首先肯定是一个严师,然后才是慈父形象,毕竟自己性格平易,从来不会红脸。
“高校最重要的是培养人才,所以应以教学为重。”话题转向科研与教学二者的关系时,张卫国很笃定的说。他认为,当下中国高校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是很不正常的,科研不应该成为高校学者的首重之事,而应该是一项基础,一项通过科研提高学者自身,然后再反哺教学的基础性工作。
以上种种,张卫国付诸实践,并坚持不懈,所以他在培养学生方面取得了不亚于科研学术的成就。目前,他已经培养出了二十多位博士,一百余名硕士,其中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与广东省优秀博士论文、优秀硕士论文的大有人在。张卫国如数家珍般道出了几个得意门生,譬如在宁夏大学带出来的第一届硕士研究生徐维军;还有第二届硕士研究生陈炜,成为北京市长城学者,担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的副院长;张永博士入选广东省青年珠江学者;刘芳博士入选广西卓越学者……
从教三十余载,张卫国在三尺见方的讲台上,用自己的心血与汗水为一批批桃李浇筑灌溉,护持着他们茁壮成长,如今结出喜人硕果。作为回报,张卫国荣获南粤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和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
寄语母校,祝鹏程万里
在采访过程中,张卫国每每谈及母校宁夏大学时,都会以充沛的感情或怀念,或期望;或感恩,或寄语。他说:“我是比较关注母校的发展的,母校这几年发展的很快,在全国来说都是有比较大的提升。现在面临着“双一流”的建设,我觉得还是要把目标定的高一点,要突出学科建设的特色优势。”
张卫国认为,现在很多大学不能说(他们的)每一个学科都是优势学科,“双一流”的建设离不开基础、特色、优势。对此,他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宁夏大学要加大培养和引进杰出人才,没有杰出人才,很难形成学科优势,很难推动一流学科建设;其次,要充分挖掘办学资源,宁夏大学在地理位置、经济条件等其他方面不占优势,所以需要充分挖掘办学资源,比如政府的、企业的、国内的、国外的,对各种办学资源都要充分利用;最后,就是要发动国内外的校友积极参与学校建设。“宁夏大学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校友,如果他们能来支持母校的发展,对于扩大学校的影响力是非常好的。”最后,张卫国真挚祝福母校宁夏大学能够再接再厉,创造更多佳绩,终有一日鹏程万里,宇内扬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