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

人物故事

所在位置: 首页 > 人物故事 > 正文

1974年,郑金玉(左一)王天勇老师(右一)合影

2019年9月5日,档案馆口述档案采访工作人员与郑金玉(前排左一)王天勇((前排右一)合影


王天勇 郑金玉

王天勇,1934年12月8日出生,河北滦县(今滦州市,下同)人,中共党员。1958年响应党的号召来到宁夏大学工作,是化学系的开创者和建设者之一,曾任农学、林学、畜牧学基础化学的教授工作。他在担任宁夏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期间,发表了30多篇论文,其中有几篇,曾被美国CNNA杂志引用。

郑金玉,女,1942年3月17日出生,宁夏平罗人。1960年到宁夏大学工作,主要从事后勤工作。先后在宁夏大学幼儿园、校办工厂、食堂、水泵房、保卫处、学生处工作。工作期间,扎实肯干,曾多次获得“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琴瑟和鸣,乐育桃李

——记王天勇、郑金玉夫妇

郭晓雪

为积极响应党的号召,1958年9月,出生于河北省滦县,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的王天勇来到宁夏。这个年仅24岁的年轻小伙,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投身于大西北,投身于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最初他被分配到宁夏农学院工作,直到宁夏师范学院、宁夏农学院与宁夏医学院合并成为宁夏大学。王天勇就这样成为构成宁夏大学成长的一块砖。合校后,从1958年到1986年,王天勇在化学系工作了整整28年。1986年,宁夏大学成立了分析测试中心,王天勇在那里又工作了10年。1996年,王天勇离开了自己热爱的工作岗位,此时的他已经62岁了。

1958年,宁夏农学院成立化学教研组,王天勇就是其中一分子。化学教研组成立之初,牌子是挂起来了,但学校能给王天勇和他的同事提供的不过是几间教室、几张桌椅板凳。王天勇想要给学生开化学课,可学校连最基本的化学实验器材都没有。王天勇不甘心,他一心要把这件事做成。于是,他和同事亲自绘制图纸,包括仪器、药品、试剂、试验台、水电、通风……有的化学实验甚至要用到上百种试剂,王天勇便列出清单,找专人帮忙采购。就这么一笔一画设计、一点一滴采购,王天勇绘制在图纸上的实验室逐渐变成现实。

1958年末,一是心怀热血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二是觉得新奇想要体验生活,王天勇去农村下乡整整九个月。喂猪、养鸭、住马棚、干农活……双手打满血泡、指甲也变了形,王天勇从来没有想过放弃。他把自己当成一个真正的农民,毫无怨言,也因此被评为自治区甲等劳动模范。而当时村里有一位不到十八岁的姑娘郑金玉也同样被评为了劳动模范。她辛苦劳作,干的是男社员才会干的活,从来没有因为自己年龄小叫苦叫累。也正是在这个时候,王天勇和郑金玉都被对方所吸引,彼此产生了爱慕之情。郑金玉家住宁夏平罗县,在认识王天勇之前,她一直在村里公社劳动。1959年,郑金玉同王天勇结为夫妇,之后便随丈夫一同来到宁夏大学。刚到宁夏大学工作的郑金玉还不属于宁夏大学的正式职工,不能住学校教工宿舍。夫妻二人便在校舍旁挖了一个简易的窑洞居住。有一年唐徕渠发大水,王天勇当时还在窑洞里,隐隐听到外面有人喊:“发大水啦!发大水啦!”便匆忙向外跑,此时水已经涨到王天勇的膝盖了。当时他除了户口本什么都没来得及带,便匆忙离开。等到水退下去后,王天勇才发现,炕已经被水冲塌了,连窑洞的顶都裂开了口子。炕塌了,王天勇和郑金玉只能打床板睡觉。屋里老鼠多,晚上睡觉被咬是常有的事。尽管生活条件如此艰难,王天勇还是坚持每天认真给学生上课,带学生做实验,晚上回窑洞给学生改作业,从不耽误。

郑金玉文化水平不高,只能在学校做杂工。宁夏大学幼儿园、校办工厂、食堂、水泵房、保卫处、学生管理处……都曾有过她忙碌的身影,但她干一行爱一行,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求自己做到最好。由于她的出色表现,1965年被评为自治区级劳动模范。

1962年,宁夏农学院和宁夏师范学院合并为宁夏大学,王天勇便挑起了化学系的重担。合并之初,王天勇发现,原属于宁夏师范学院的化学系在实验室和实验设备方面条件都很差,甚至连个实验室的样子都没有。王天勇便根据原宁夏师范学院化学系的现有状况,进行改建,并将原宁夏农学院化学系的实验设备、实验器材搬了过去,创建了宁夏大学的化学实验室。这个实验室的创建,也为后来学生授课、学生自主做实验打下了良好基础。

1972年,第一届工农兵大学生学员入学。当时的工农兵学员基础参差不齐,但对于王天勇来说,处于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就应用特殊的方式让这些人成功求学。既然他们已经作为学生踏入学校的大门,自己就要尽全力把他们培养成才。由于工农兵学员学制为三年,教学任务重,许多老师都认为应该把课程进行缩减。可王天勇不赞同这种做法,他要做的不是把课程删减,而是把课程压缩。让这一批特殊的学生在三年内掌握大学本科四年的知识,这才是王天勇的目标。既要让学习好的同学掌握更多知识,又不能对学习困难的同学置之不管。于是,王天勇便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给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补课。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王天勇的付出与努力下,他的所有工农兵学生全部顺利毕业。同学们也在与王天勇相处的过程中,建立了亦师亦友的关系。到现在,很多学生还都和王天勇保持着联系。

1981年前后,宁夏为保证人才质量,要求所有在宁夏工作的工农兵学员“回炉”,参加培训班补习数理化知识。学校便将这一重任交付于王天勇老师。由于参加培训班的学员大多都已参加工作,他们对于老师的要求很高。王天勇凭借自己丰厚的专业知识和风趣的上课方式,吸引了听课的很多学员。

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银行和国家教委为在各地方院校的发展中出一份力,争取到一批无息贷款,为的是给各学院采购一批先进的测试分析仪器。校领导便将这份重要的工作交由王天勇负责。于是,王天勇便成了分析测试中心的负责人。但由于学校没有其他场地,分析测试中心便被临时安置在物理系的旧楼。由于分析测试中心对实验室设计要求复杂、细致,王天勇隔三岔五就往设计研究院跑,和技术员讨论设计细节,生怕仪器搬进去后再出现问题。王天勇向技术员提出,实验室对磁场的强度有一定要求。一开始设计员们都不愿意接这个活,他们虽然工作多年,但没见过有人对场地设计要求这么高的。但后来的事实证明,王老师的坚持是正确的,为各项实验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证。精益求精,把工作做到最好,这是王天勇对自己一贯的要求。

尽管北京大学是王天勇的母校,但工作了四十余年的宁夏大学,对于王天勇来说,更是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时至今日,王老师虽然身居首都,但仍然关注和牵挂着银川,这是宁夏大学建设者对这片土地特殊的情谊。

(编校:褚文娜)

上一篇:吴家麟 汤翠芳

下一篇:王希蒙